一张受洗证书值多少钱?略说美国假政庇灰产内幕

本文转载自X.com,作者叶隐,链接见文章底部。
杨子立先生曾说过,很多人理解不了美国政治庇护政策,以为只要“真受过迫害”就可以获批,而没受过迫害就一定被拒。实际上,庇护政策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哪怕没有直接受过迫害,只要能讲出一个让移民法官信服的“可能被迫害的理由”,就可能合法获批;反之,就算坐过牢,如果移民官认为你现在回去没事,也一样可能被遣返。
正是在这种“事实存在较大弹性”与“受迫害叙事主导审理”的空间里,一个庞大而成熟的“假政庇产业链”悄然滋生。它运转的核心逻辑非常清晰: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是否真的受过迫害,而是能否编织出一个足够完整、足够可信的“可能被迫害的故事”。
每年大约有一万名华人申请政治庇护。这个数量不小的群体中,绝大多数人日常对政治并无真实关注,也并未真正遭受迫害,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如何留在美国、赚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他们是如何获得政治庇护的呢?答案是依赖一套高度成熟、分工明确的“包装系统”。一端是熟悉移民政策、深知移民法官审理偏好的政庇律师;另一端是掌握教会和民运资源的“民运领袖”与“名牧”。中间则有大量外包的技术环节,包括材料撰写、故事润色、证词培训、翻译编排、组织现场抗议、拍照录音等。整个体系价格透明、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甚至还有“成功案例资料库”供客户参考。若这一群体全部政庇成功,整个链条的年收益保守估计约为1至3亿美元。
比如某人原是国内体制内官员或生意人,在国内混得风生水起,但也留下不少可能入狱的把柄。如今想“安全上岸”,却没有任何反共履历。怎么办?流程是这样的:先拿旅游签证来美,然后到中国驻美使领馆前拍几张举牌照,配合喊几句口号,上传推特;接着参加几场教会查经,受洗归主,领取“属灵重生”证明;随后由熟悉流程的“民运名人”或“良心牧者”出具推荐信;最后由专业政庇律师团队打造出一套“可信”的个人陈述与受难故事。
这套故事往往模板化:从小家庭受害、青年思想觉醒、单位边缘化、因信仰与体制冲突、政治觉醒之后遭受威胁……哪怕一句都不是真话,也能打磨出“结构合理、情感饱满、细节生动”的文书。
而那些真正因言获罪、因信仰被捕、因维权而坐牢的人,反倒因为缺乏英文能力、没有包装资源、不懂如何讲故事而被边缘化,甚至被直接劝退。理由很简单:“不够稳妥”、“不好操作”。当然,如果是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情况就完全不同,他们反而会成为这些链条争相拉拢的对象,甚至能享受大量免费服务。毕竟,这类人是稀缺的“活广告”,未来一旦假政庇产业链遭到质疑,他们的“成功案例”正好能被当作最有力的背书。就像赵XX、朱XX之类的人,曾为某些所谓‘杰出义人’的善行义举公开背书一样。
有传言说,美国某连锁教会开一张受洗证要收600美元。我个人是不太相信这种粗暴的明码标价。因为那些在政庇圈内混迹多年的“名牧”,作假见证、做包装推荐早已驾轻就熟,绝不会愚蠢到如此明目张胆地做一件容易被查处、媒体曝光、信徒反感的事情。
他们的操作往往更隐蔽、更高明。实际的路径是:政庇律师收费时就已经把“安排受洗”这一环节打包进服务费中。全链条服务价从15000到30000美元不等。洗礼只是整个“政治重生故事”的一环,是值600美元,还是1500美元,那由双方按照某些潜规则商定的。一般由律师或其助理直接给牧师“奉献”,私下现金交易,没有账面记录可查,也规避了法律和道义风险。
当然,也确有部分人是早期就参加教会,真心信主、接受洗礼的。这类人一开始并未打算政庇。但一旦决定走这条路,最终还是得找到和律师、牧师关系紧密的人完成后续环节。所以不论你是先认识教会,还是先找律师,最终都离不开“那一条龙服务”:受洗、证书、推荐信、材料润色、面谈预演,全打包解决。
在这条产业链中,还有一类特别“值钱”的角色:名声在外的“民运领袖”或“受人尊敬的牧师”。
对于一些有污点的商人、权贵、官员而言,他们想拿政庇,单靠自身很难获得美国政府信任。这时,如果有“民运名人”或“知名牧师”为其作证、背书,往往能极大提高申请通过率,甚至得到特殊处理。而这些背书者,往往表面一分钱不收,甚至还在媒体上扮演“道义良知”的角色。但他们的回报,会通过律师团队助手、项目名义、捐赠基金等方式,间接“转化”。
所以,整个假政庇系统从来不是“单人作案”,而是一个资源分配网络——律师收大头,包装各链条收专业服务费,牧师得感恩奉献,申请人得身份。而最真实、最痛苦、最值得庇护的那批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挡在体系之外。
政治庇护制度原本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保护那些因良知、信仰、言论、人格而被迫逃离故土的人,是为良心服务的法律机制。但在操作上,它却被日渐成熟的技术与灰色关系链条扭曲成一门“敛财的艺术”。
更讽刺的是,许多假庇护者一旦拿到身份,便迅速抽身离开民运的反共大业,不是转行送外卖、开餐馆,就是缩进华人小圈子保持沉默;更有甚者,直接回国探亲、投资、做生意,毫无风险。唯一留下的,不过是他们在申请材料中虚构出来的“受难记忆”,以及那些被他们挤占资源、真实受苦却最终未能上岸的人。加拿大政庇教母最新帖,则印证了这一事实判断。
当“反共”成为一种可伪造的身份标签,当“受洗”变成打包服务里的一个环节,当“牧者与律师”合谋成为中介桥梁时,我们就该意识到:这个制度正在惩罚诚实的人,奖励撒谎的人。
而真正的代价,不止于移民系统的失能,也不止于资源的浪费,而是让“信仰”与“正义”这几个本应庄严对待的词汇,彻底变得廉价和污秽。
若读者问我怎么会知道这些内幕,其实是一场悲剧让我开始深入思考的。几年前,一位颇有名气的民运领袖,同时也是政庇律师,被一名年轻女子在律所当场抹脖子杀害。事后,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将那名女子定性为“共特”。然而,我仔细研究相关资料后发现,那并不是一场政治暗杀,而更像是一名政庇申请失败者被逼到绝境后的悲剧。
有人说:这个案例主因是凶手的病态人格,李进进完全无辜。郑存柱给他设计的公开抗议被强奸的戏码,缺德无良。
叶隐回答:为张晓宁杀害李进进案目前尚未判决,我不想过多讨论此案。因为事实或判断与判决有冲突的话,会对双方当事人不公正。一个案子之所以要长达数年才宣判,乃是需要多种专业人士反复去审查、核实基本事实。所以我不会将道听途说作为论据。重复一遍:此案只是促使我开始关注和审视“民运假政庇产业链”的一个契机,而非本文讨论重点。这里需要澄清两点:
第一,张晓宁最初委托的政庇律师涉嫌欺骗,导致她的案件陷入困境。随后,她尝试寻求李进进的帮助,希望他能为自己申冤,但李明确表示无能为力,无法介入。张晓宁或许因此将李视为政庇利益网络中的一员,认为他与最初欺骗她的人之间存在某种共生护短的关系。这种被背叛和孤立的感受,可能成为她对李进进产生敌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有人用“病态人格”来形容张晓宁,这只能算是不严格的日常语言表达,不能视作具备法律效力的医学结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对张晓宁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精神鉴定。2023年6月初,法官确认精神鉴定报告显示她具备接受审判的能力。这意味着,至少在法律程序上,她被认定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病态人格”是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的专业诊断术语,必须由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学家根据严格的评估标准作出。目前在李进进案的公开信息中,没有看到任何权威机构或医学专家给出张晓宁具有“病态人格”的明确诊断。法庭的精神鉴定结论仅是确认她能够出庭受审,这与“病态人格”的专业诊断并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