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美国国土安全部无预警取消部分国际学生签证 引发全球关注

多维新闻新闻综述:2025年4月中旬,一项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引发全球关注——美国国土安全部(DHS)近期对部分国际学生签证进行“系统性复审”,并在未提前通知学生本人或所在学校的情况下,取消了一批F-1与J-1学生签证。大量受影响学生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现自己的签证状态被标注为“无效”或“被撤销”,由此引发教育界、外交部门及留学生社群的广泛质疑与恐慌。
突然失效的签证:一场“没有警报的风暴”
据WT新闻采访与社交平台数据分析显示,受影响的国际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伊朗、尼日利亚等与美国存在外交或技术竞争关系较突出的国家。部分学生在入境美国时被边境执法人员以“签证失效”为由原机遣返,另有学生在校内系统中发现I-20(国际学生在美合法学习的身份证明)被标记为“失效”或“待审查”。
来自中国上海的李晨(化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他在本月初因春假返华,在准备返回美国时发现其签证被标注为“revoked”(撤销)。李晨表示:“没有收到任何邮件、通知,也没有违反任何移民法规,只是单纯出国探亲。结果突然就不能入境了。”
教育机构措手不及:高校紧急应对
由于签证被取消未提前通报,大多数美国高校对此事反应迟缓。一些学校直到学生主动联系国际学生事务办公室,才发现SEVIS系统(国际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信息系统)中有批量数据异常。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已确认有学生受影响,哥伦比亚大学则发布内部备忘录称,“当前事态正被国土安全部解释为‘技术性审查’,但影响面已明显超出正常范围。”
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名不愿具名的国际学生事务主任对WT表示:“我们每天都要接到十几封求助邮件,但我们没有任何官方渠道了解谁被取消、为什么被取消,也不清楚应该如何帮助他们恢复身份。”
被影响高校名单初步统计如下(截至4月16日):
-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 麻省理工学院(MIT)
-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 南加州大学(USC)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IUC)
-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 Austin)
-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多数学校仍在统计受影响人数,并表示将提供法律和行政支持,帮助学生申诉或重新申请签证。一些大学则正尝试通过学术网络与国务院沟通,争取对留学生采取“人道豁免”或临时过渡政策。
官方回应模糊:透明度遭质疑
美国国土安全部尚未就此事发布正式新闻稿,但多家主流媒体援引内部消息人士称,此次签证取消行动是“基于国家安全评估”,部分学生被怀疑与“高风险技术转移”有关。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例行简报中回应称:“签证属于总统赋予国务院的广泛自由裁量权,不对个案做出评论。”
尽管如此,观察人士指出,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对签证政策的执行具有高度弹性,但此次行为之所以引发剧烈反应,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程序正义”与沟通机制。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法学院教授John Feldman指出:“即使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也应确保法律程序的透明性和申诉通道的畅通。学生不是间谍,他们是未来科学、文化与人文交流的桥梁。”
各国政府及使领馆介入
面对突如其来的签证失效,中国外交部、印度驻美大使馆等多国官方机构相继发表声明,要求美方提供详细解释,并为受影响学生提供协助。中国驻美大使馆表示:“希望美方纠正错误,保障在美留学生的正当权益,不将正常人文交流政治化。”
与此同时,不少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起联署请愿,要求美国国务院和国土安全部公布名单、恢复签证,并在未来采取更明确的沟通机制。截至目前,“#RestoreF1Visas”(恢复F1签证)标签在X(原Twitter)上已有超过30万条互动。
留学生处境艰难:梦想悬而未决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至少500人受到影响,其中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学生居多。许多学生原本计划参加暑期实习或毕业后转入OPT(实习培训期),但签证被撤后,这些计划瞬间化为泡影。
在新泽西理工学院攻读AI硕士学位的Rahul Mehta表示:“我花了两年时间、十几万美金来这里留学,只差几个月就毕业了。突然签证被取消,我甚至连行李都还留在美国宿舍。”
不少学生还面临银行账户被冻结、住宿合约违约、课程缺考等连锁反应。
中国学生受影响尤为显著,但并无确凿“定向打击”证据
尽管此次事件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引发广泛关注,且从目前公开案例来看,中国学生受影响人数较多,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显示美国国土安全部此次行动是专门针对中国籍学生所为。美国多所高校国际事务办公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影响学生中也包括印度、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家公民,部分来自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学生也报告了类似问题。这表明DHS此次签证撤销或为一项基于“风险模型”的广泛筛查,而非直接针对某一国籍。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中美在高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中国STEM专业留学生在审核中更易被系统“标记”为高敏感度人群,可能在无明确原因下遭受更高概率的签证取消。
令人关注的是,已有个别中国留学生对签证撤销行为提起法律诉讼,并获得胜诉。据美国一家移民法律事务所透露,今年3月,一位被拒入境的中国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在提交完整材料并获得学校支持后,通过联邦法院裁定DHS“程序性失当”,法院要求其恢复签证状态并予以道歉。这一判例为其他受害者提供了参考路径,也引发更多学生开始寻求法律救济。
不过,移民律师提醒,成功案件仍属个例,且大多诉讼周期较长、成本较高。更重要的,还是美国政府应提供公开透明的政策解释,避免将普通留学生“误伤”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牺牲品。
结语:呼吁透明与人文理性
教育从来不应成为政治角力的牺牲品。国际学生不仅为美国高校带来了重要的学术活力和经济支持,也为美国产生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力和科研成果。他们并不是安全威胁,而是构建全球理解与合作的桥梁。
当前,在中美关系处于复杂敏感的关键节点,如何平衡国家安全与人文交流,考验的不仅是执政者的政策手腕,更是对未来国际秩序的理解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