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系统的正常运转,而不是结果

所有成功的人都有目标。是的,确实如此——人们会制定减肥目标、财务目标、学业目标、感情目标,但实际上有多少人真的实现了这些目标呢?研究表明,真正实现目标的人少之又少。问题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他们执行目标所用的方法出了问题。
当你设定目标时,你关注的是想要实现的结果,但“系统”关注的,是你为达成目标所采取的过程。那么,如果你不再盯着目标本身,而是把重心放在执行的系统或策略上,会发生什么?比如说,一位橄榄球教练如果想带领球队赢得冠军,但他并不把重点放在“赢”,而是专注于球队每天的训练习惯,结果会怎样?他们很可能会赢。因为唯一的赢法就是不断提升比赛技巧,而这种提升只能靠训练。如果你也想在人生中“赢”,别再执着于结果,去关注通向结果的系统。我再强调一次,我并不是说不该设定目标,目标是必须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又怎么制定出达到目的地的路线呢?但如果你只是一味盯着目标,却不去建立实现目标的系统,你就会成为那92%年初立下新年愿望却失败的人之一。
什么决定了胜者与败者的差别?
每个参加奥运会的人都想赢,每个去面试的人都想被录用,那为什么最后只有一个人拿到金牌,只有一个人被聘用呢?排第二第三的人目标一样,但他们输了。为什么?因为胜者用对了方法和系统,而败者没有。
如果你不改变习惯,目标也不会长久
你的房间已经乱得像被炸过一样两个月了,于是你下定决心整理一番,结果房间干净了,可两个星期后,又回到原样。为什么?因为你有个坏习惯:不爱整理。你定了目标要减掉10斤,靠30天的果昔断食瘦了下来,可两个月后体重又反弹了。为什么?因为你有不健康饮食的坏习惯。当房间再次变乱、体重再次飙升,你又希望能找回当初那股一鼓作气的动力。这就是一个糟糕的系统。如果你不改掉这个系统,你的一生都会在反复追逐“结果”的路上兜圈子。就像头痛了就吃泰诺,但头痛总是反复,因为你只是治标不治本。问题可能是你水喝得太少,只要养成多喝水的习惯,头痛自然就消失了。
当你只在结果层面解决问题,得到的也只是短暂的结果。只有调整好“输入”,才能从根源解决“输出”。
目标会限制你的幸福感
什么意思?比如你心里总想着:“只要我能瘦到那个体重,就会快乐”,“只要赚够买房子的钱,我就开心了”。这些目标本身没错,但你却把幸福寄托在未来,变成“等我达成了才配享受”。而且,目标设置常常带来“非赢即输”的对立——要么达成目标你就是成功,要么没达成你就是失败。人生起起伏伏,你也许会以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抵达目的地,可能也比预期花得更久。但这不代表你失败了,也不意味着你没资格快乐。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系统型”方法。只要你的系统在运转,你就有资格享受过程中的幸福,因为你知道自己在朝目标前进。
“溜溜球效应”
当你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目标实现后剩下什么来激励你继续前行?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实现目标后会旧习复发。设定目标的目的是赢得这场比赛,而建立系统的目的是让你一直能留在赛场上。人生不是完成一个又一个单项任务,而是持续不断的进步。真正决定你进步幅度的,是你对“过程”的投入程度。
好消息是:如果你一直没能养成好习惯,问题不在你,而在你用的方法。坏习惯之所以反复,不是因为你不想改,而是你套用了错误的系统。只要系统错了,你迟早会失败。
为什么坏习惯总是反复?
我们都体验过,开始一个好习惯几天后,又回到老路上。运动、写日记、冥想……头两天很棒,接下来就觉得麻烦。坏习惯像是刻在基因里,怎么也摆脱不了。无论多努力,抽烟、吃垃圾食品、拖延、刷剧这些坏毛病好像永无止境。为什么这么难改?主要有两个原因:
- 你试图去改错了地方。
- 你用错了方法。
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
改变是分层次的
我把“改变”比作一颗洋葱——一层层结构清晰,各有作用,主要分三层:
- 结果层:就是设定目标,比如减20斤、拿比赛第一、出一本书。
- 过程层:就是为了实现目标,你要调整习惯和执行系统,比如每天锻炼、保持桌面整洁、每天冥想。
- 身份层:你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身份认知,重新塑造自己的信念系统,改变你怎么看待自己、别人和这个世界。
目标关注的是结果,过程关注的是实现过程,身份则决定你内心真正相信什么。看一个人信仰什么,只需看看他日常生活方式就知道。习惯难以养成的问题就在于,我们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错了。如果你只盯着“想要的结果”,改变对你来说只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并非要变成你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话,就算成功一阵子,也很快会回到原点。就像那个总是节食的人,为了婚礼或假期疯狂减重,活动结束,又窝在沙发上吃着披萨追剧。
改变身份才能改变命运
想象两个人决定戒烟。他们被递烟时,一个说:“谢谢,我在戒烟。” 乍一听不错,但仔细想想,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还是个烟民,只是暂时不抽。” 而另一个人说:“谢谢,我不抽烟。” 看似类似,其实天差地别,后者已经把“吸烟者”这个身份剥离了自己,成了“非吸烟者”。
很多人没意识到,持久改变的关键就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认知。大多数人盯着结果,忽略了“我是怎样的人”这个核心问题。一个男人想要练出像迈克尔·B·乔丹那样的身材,他最关心的是结果。但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受信念系统控制。
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信念支撑。你若不信教,就不会去教堂祷告。如果一个人行为与信念冲突,那种改变是无法持续的。比如你想财务自由,但从小家里就月光,你信奉“有钱就花”,那你无论赚多少都会月月清空。再比如想减肥,可内心还是个“暴饮暴食型人格”,一旦情绪低落,还是会狂吃。如果不改变行为背后的信念系统,坏习惯永远清除不掉。
改写你的信念系统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企业家布莱恩·克拉克,小时候有咬指甲的坏习惯,紧张就咬,长大也改不掉。在朋友和家人的压力下,他决定“等指甲长出来”再说。他靠着强大意志力坚持住了,指甲长出来后,他去做了次美甲。当他看到自己漂亮整洁的手,突然生出了自豪感,美甲师还夸他指甲健康,只要不咬就能更好。自此,他开始爱护指甲,习惯改了。从那以后,他不是靠意志力戒掉咬指甲,而是身份认同变了——他从“咬指甲的人”变成了“爱护双手的人”。
习惯来自身份认同
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你身份的一部分。当你真正想改变,并且让这个习惯成为你身份的一部分,你才会长期坚持。比如,一旦你的手臂线条练出来,开始把自己看成“体型好的人”,就很难再早上赖床不去健身。你若开始在意发型,自然就会定期护理。当你对新身份产生认同感,为了维持它,自然而然就会坚持好习惯。
如果好习惯不能成为你身份的一部分,靠目标驱动的动力是维持不了生活方式的。很多人能靠意志力坚持几个月的跑步、戒糖、读书计划,但只要活动结束,就原形毕露。问题不是目标,而是你该追求“身份型生活方式”。例如:
- 别定目标“我要一年读10本书”,而是要变成“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
- 别定目标“我要跑完马拉松”,而是要变成“我是个跑者”。
- 别定目标“我要学会弹钢琴”,而是要变成“我是个音乐人”。
行为反映身份,一切行为都是内心认同的结果。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认同自己的身份,行为就会自然而然与之匹配。当好习惯成为身份的一部分,你就无需逼自己去做,因为那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