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迷思 (二)
本文转载自X。作者:老周横眉。文章底部有链接。
曾经有人问:
“为何小粉红都翻墙出来了,却宁愿天天和反贼互怼,也不愿意顺手去了解文革、大饥荒、8964这些墙内看不到的中共历史?墙都翻了,查这些应该不难。”
当时我就说:
“别说翻墙的了,新马华人一辈子都在墙外,没有中共给他们从小洗脑,也没有防火墙阻隔他们的信息,同样有一堆小粉红。”
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是华人,就逃脱不了这种极深的民族情节。什么自由、民主、是非对错、普世价值,对他们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民族自尊就是一切。
后来我又思考了很久,得出了一些结论,我将会跟大家详细剖析海外华人这种放不下的民族自尊究竟源自何处。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南洋的华人是什么时候从中国来到东南亚的呢?
根据古书《水经注》记载,早在汉朝时期就有中国人不满县吏苛政,逃至马来半岛。唐朝开始也有少量唐人到马来半岛经商,当然还有明朝时期著名的郑和下西洋,部分中国人和当地土著通婚,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民族 —— 娘惹峇峇。但这些都是极少数的人群。
华人开始大量移民至东南亚和马来西亚各地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
清朝政府战败后,英法与清朝于1860年签署了《北京条约》,清廷允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开始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码头工人等等。这些工人当时被称为“苦力”。
当蒸汽船问世之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到这个时候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度超越了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
其实即便在当时,经历了如此腐败清庭的华工们依然是侨乡意识浓厚,多半希望赚够钱以后就衣锦还乡,所以并没有扶老携幼全家移民到马来半岛,导致当时马来西亚华人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但到了1930年代初期,可能这些华人开始有了落地生根的想法,因此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到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
随后,由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马来亚共产党进行武装叛乱,于是英属马来亚收紧了移民条例,中国来马的移民潮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此后,华人积极参与了马来亚独立运动以及马来西亚的建国运动,并在当地落地生根,繁衍开来。
苦力家庭出身的大马华人第二代,凭着吃苦耐劳和聪明的经商头脑,有很多白手起家最终成为了富甲一方的企业家。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创立了嘉里集团和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的郭鹤年先生。
目前,马来西亚大约有670万华人,占总人口的23%。 新加坡大约有300万华人,占总人口的76%。
而这接近1000万华人当中的很多人,即便已经在东南亚繁衍了四代人,生活了160多年,他们依然认为自己的祖国是中国。
曾经有人问:
— 老周横眉 (@laozhouhengmei) April 20, 2025
“为何小粉红都翻墙出来了,却宁愿天天和反贼互怼,也不愿意顺手去了解文革、大饥荒、8964这些墙内看不到的中共历史?墙都翻了,查这些应该不难。”
当时我就说:
“别说翻墙的了,新马华人一辈子都在墙外,没有中共给他们从小洗脑,也没有防火墙阻隔他们的信息,同样有一堆小粉红。”… pic.twitter.com/gsmqpPpU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