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人工智能引发的裁员潮正在加速

本文翻译自金融时报。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自己都称公司“蒸蒸日上”。微软季度利润暴涨近25%,市值上周突破4万亿美元。按理说,这种状况下公司理应稳定扩张,然而微软却在大规模裁员,数千员工被削减。
“精简团队”并不是新鲜事。在经济不确定时期,企业常常削减人员,清除低效环节。但今天的裁员潮不仅仅是“用更少的人干更多的事”,而是企业在为一个全新的现实做准备:未来,可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尽管不少企业高层声称人工智能是在“重塑”工作岗位,而不是取代它们,媒体标题却揭示了另一面现实。不只是微软,英特尔(Intel)和英国电信(BT)等大型公司也公开宣布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规模裁员。在过去,裁员往往被视为不得已的苦涩选择,而现在,企业高管却把它当作进步的象征——用更少的人赚取更多利润。
在科技行业,每位员工创造的收入,已成为备受追捧的绩效指标。Y Combinator 孵化的初创公司们吹嘘自己只靠极少的人手就能建立起完整公司。一个名为“极简团队名人堂”(Tiny Teams Hall of Fame)的网站,列出了许多靠几名员工就能年入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公司。
OpenAI 的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更是大胆预测,未来会出现“一个人就能创办的十亿美元公司”。这或许听起来仍有些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型语言模型已经在深刻改变白领工作的结构。虽然人工智能时代也创造了新岗位、转移了一些岗位,但更多职位正被彻底淘汰。企业正越来越坦率地表示:有些员工的工作内容已经不存在了。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程序员的招聘量已经断崖式下跌。几乎每天,我都会在邮箱中看到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又一案例。最近的一则例子是,一家“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借助AI生成报告,将研究项目的交付时间缩短了75%,节省了3600小时的分析师工时。
年轻职场人应对这一趋势尤为警惕。职业阶梯的整整一层正在被砍掉,传统的职涯路径遭到破坏。当然,这不仅仅是AI造成的结果。岗位外包、新冠疫情后的预算控制,以及多年来的经济低迷,使得“入门级岗位”成为最先被削减的目标。但人工智能让这种压力变得更加剧烈。
招聘巨头海思(Hays)的首席执行官迪尔克·哈恩(Dirk Hahn)对我说:“尽管会有个别例外,但AI的崛起很可能会抑制一些初级白领岗位的恢复。” 如果连最基础的立足点都不稳固,那未来的劳动力将会处于什么位置?当起点岗位和中层职位都变得稀缺,企业结构又会变成什么样?职场发展路径和领导力培养机制亟需重新定义。
其影响不仅是经济性的,也涉及文化层面。如果工作机会不再充足,大学文凭的价值还会存在吗?职业发展早已不再线性,“歪歪扭扭”的“斜杠人生”正在成为常态。自由职业、临时合同工的兴起已经碎片化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人工智能只会进一步加剧这种趋势。
但“精简公司”真的就是“更好的公司”吗?我对此并不信服。即便这些公司财务表现更强,它们也未必更有韧性。决策更快、管理成本更低当然很好,但这是否意味着研发、法律事务或合规部门的资源被削弱?公司还能否应对突发冲击,比如供应链中断、员工流失,甚至——容我说一句——“失控的机器人”?
有些公司开始“掉头”。比如Klarna,这家支付公司在解雇数百名员工、转向AI之后,发现客户服务质量急剧下降,现在反而希望他们能回来。
那些鼓吹“轻人力公司”的科技精英,低估了商业运作的复杂性以及企业文化对人际关系的依赖。事实上,虽然AI确实能接管重复性事务,但恰恰是人的创造力、情商与复杂判断能力会变得更为稀缺且宝贵。但前提是,我们愿意投资于具备这些素质的人,并对下一代进行相应的培养——而现在,这扇门正对他们缓缓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