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的能力界限——达克效应

自信是件好事。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并在那个领域里不怀疑自己,这很重要。不过,同样重要的是,你也要清楚自己的弱点。本章将带你了解无法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可能带来的危险,以及如何保护自己免受其害。
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对自己的能力认知完全脱离现实。比如那个自认为幽默感超群,但讲的笑话从来不好笑的同事。你或许没有这个问题,但了解它依然有益,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指的是某人在某个领域不仅能力欠缺,还完全意识不到自己有多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承担着所谓的“双重负担”——他们不断在同一个地方犯错,却因为无知,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问题。相反,他们会固执地认为自己做得很好,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而不是自身能力不足。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大卫·达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发现,这种现象在人们面对幽默感、逻辑推理、语法知识等测试时尤为明显。他们发现,在这些测试中得分最低的人,最不愿意相信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因为他们缺乏元理解(metacomprehension)、元记忆(metamemory)和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也就是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无法对自身能力提出建设性的反馈。在这项研究之前,心理学界早已知道,人们容易高估自己在写作表达、领导力等方面的能力。达克效应不过是进一步强调了人类普遍存在的这种认知偏差。但在某些环境下,它的危害却尤为突出。比如,某些明显不称职的高管依然能升职加薪。你可能也注意到了,能力差的人往往对自己的无能毫无察觉。他们就像头顶乌云四处游荡,自以为是天下最聪明的人。相反,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反倒常常对自己的能力保持谦逊。
自律与达克效应的关系
那么,自律和达克效应之间有何关系?自律和自控能力本身也是技能,这意味着人们也容易高估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如果你有一天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高效工作的秘诀,随时能抵挡住各种诱惑,那可要当心!或许你确实进步不小,但也可能距离真正的“高手”还有很远。研究表明,某人在某个领域越熟悉,越不会自称专家。换句话说,越是深入钻研,越会意识到自己所知甚少。
解法
那要如何破解这个悖论呢?答案是:在对自己擅长的领域保持自信的同时,也要愿意接受建设性的批评。这样,你就能避免陷入自满和无知的境地。
比如,你自认为是个很棒的司机,为了保险优惠报了个高级驾驶课程,报名前还专门上了几节练习课,结果教练告诉你驾驶技术远低于平均水平,根本没资格参加考试。这时候,你可以选择虚心接受批评,继续练习;也可以一口咬定教练不懂车,“因为我是个超级好司机!”
现实检验往往令人失望,特别是当你以为自己进步很大时,但它同时也能照亮你需要改进的盲点。结合客观反馈,不断自我提升,才是避免达克效应的最好方法。千万别以为自己已经“修炼圆满”,而是每天都争取比昨天更好。你还可以报课程,或者下载一些能帮你提升技能、记录测试成绩、给出客观反馈的应用程序。
另一个防护策略就是,多和比自己在某个领域更优秀的人接触。这不是要你攀比,而是要把自己置身于持续学习的环境中。此外,时刻记录自己当前的位置和目标,也能让你保持清醒,不至于自满。
提醒你一句!现在你了解了达克效应,可能会在生活里越来越容易发现它,甚至忍不住想去点名批评别人,尤其是那些你本来就不太喜欢的人。这个时候要学会克制,因为对别人没好处,换个角度想,如果轮到你被指出来,自己又会作何感受?
最后别忘了,世上没有完人。所有人都有缺陷,这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总有进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