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偏好——我们为何抗拒改变

我很欣赏你有意愿提高自律,但也必须坦白告诉你,这绝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遭遇一些心理障碍,阻碍你前进。有些人一遇到阻碍就直接放弃,觉得这条路只属于少数天赋异禀的人。但如果你了解自律背后的心理机制,就会发现克服这些障碍其实没那么难。这正是本章的核心。
你也许已经知道自己想要达成什么,也战胜了对失败的恐惧,自律水平也在提升。不幸的是,有时候你仍会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阻碍你。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你绝不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受的人。在这一章中,你会了解一种心理现象,叫做“现状偏好”(status quo bias),它连最自律、最有决心的人都会受其影响。好消息是,一旦你掌握了它的运作原理,就能主动对抗,继续朝目标前进。
沉没成本谬误
心理学里最有名的自我设限行为之一,就是“沉没成本谬误”。它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人们不满意当前处境,也迟迟不肯离开。例如,明明在一段无趣的关系里,却不分手;明明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却依旧守着一份稳定却无聊的工作。现状偏好,说的就是人类本能地偏爱熟悉的东西,而害怕未知。这一概念类似帕累托法则(第17章会提到),起源于经济学,由理查德·泽克豪泽(Richard Zeckhauser)和威廉·塞缪尔森(William Samuelson)提出。1988年,他们在《风险与不确定性期刊》发表一系列研究,指出尽管经济学试图预测人在多种选择面前会如何决策,但现实中,大多数人会选择什么都不做,维持现状。这种现象还有个更常见的名字:惯性(inertia)。
损失厌恶理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舍不得换工作、换人、换目标?原因之一是“损失厌恶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普遍害怕失去东西,即使那个东西价值不高。在放弃现状、追求看似更好的人生之前,我们希望看到确凿证据,证明新的选择一定能让生活变好。尽管很多改变最后确实会带来积极结果,但潜意识里,我们总认为改变会弊大于利。哪怕是搬进更好的房子、结婚这样的正向改变,也要花很长时间考虑。因为改变,总是有代价,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付出。
害怕后悔
现状偏好的另一个原因,是害怕后悔。没人希望改变之后,发现自己选错了。而通常我们担心的是,万一失败,亲戚朋友会怎么议论我们。因此,干脆继续待在熟悉的舒适区。人们害怕失败,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即便做错了,也不是世界末日。所有成功的人,人生中都曾失败过,但他们懂得用教训去做出更好的下一次决策。
单纯曝光效应
还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机制,会让人死守旧有观念、习惯和生活方式,叫“单纯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几十年的研究发现,某种事物我们接触得越多,就越容易喜欢它。比如,196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参与者看到某些符号和单词的次数越多,对它们的好感度就越高。你可能也有过类似经历,某个人你越接触,越容易对他产生好感。当然,这也有例外,某些情况下越相处越发现对方不顺眼。但大体来说,我们越习惯一个环境,就越会觉得:“虽不是我最想要的,但也凑合。”
单纯曝光效应有利有弊。好处是,一旦你决心培养良好的自律习惯,慢慢习惯了自控状态,就不容易回到旧习惯。而坏处是,人类天生更容易坚持坏习惯,很难建立好习惯。比如,你周六早上总想早起完成目标,但多年来你习惯了睡懒觉,现状偏好会极力阻止你改变。破解方法就是不断提醒自己:早起次数多了,就会越来越容易。
现在你对现状偏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不妨回想自己曾经尝试或有机会去改变,但最终却因为现状偏好而放弃的经历。也许你说过类似的话:“我一直都这样,没必要改。”或者:“现在也没啥大问题,何必折腾。”
要记住,现状偏好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你保持安全。但它也会确保你的梦想永远无法实现,最终你会后悔当初没有去做。人应该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遗憾。回头想想“如果当初……”的感觉,远比失败要痛苦。幸运的是,具备这种自我觉察,就能帮你在今后的决策中更理性、更果敢。
思维评估练习
从今天开始,答应自己要善用理性决策力,主动去打造想要的生活。每次遇到“维持现状”或“改变现状”的选择时,挑战自己完成以下练习:
- 拿张纸,画两条线,一竖一横,分成四个格子。
- 四个格子分别写上:维持现状的好处、维持现状的坏处、改变的好处、改变的坏处。
- 至少花十分钟,认真列出清单。
- 睡一觉,第二天再回来看看这份清单。
- 如果怕自己遗漏,或者需要第二意见,可以请值得信赖的人帮忙参考。
- 做决定时,记得把情绪因素排除。
当你把自己的思路可视化,就能下定决心去做能让你跳出舒适区的事。养成习惯,凡事多问一句:“我为什么要这么做?”长期保持觉察,逐步修正,才能最终抵达你设定的人生目标。
接下来,我们会聊聊如何认清自己能力边界,帮助你踏实提升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