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律的日常习惯

习惯,是我们无需刻意思考就会反复执行的行为。大多数人每天早上刷牙从不需要额外的动力,因为几乎所有父母都会从小教导孩子,早晚要刷牙。等到成年后,无论多么疲惫,你依然会坚持早晚刷牙,这个习惯早已深植于大脑之中。
本书的目标,就是希望你实现梦想所需的行动,也能像刷牙一样自然,甚至像你现在可能拥有的一些坏习惯一样自然。比如,有些人每天一下班就坐在电视机前,一直到睡觉。我父亲就有这个习惯,我们小时候对他回家的每一个动作都了如指掌:进门和我们打个招呼,上楼脱掉领带,上厕所,下楼盛饭,然后坐在电视前,周一到周五从不例外。
你的习惯,反映了你的性格
习惯会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会以自己的习惯为傲。如果你的朋友每次聚会都提前一小时通知你,那说明大家都知道你习惯迟到。这种“迟到”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它通常源自晚睡、晚起,导致后续一整天的连锁反应。又或者,面对压力时,你习惯暴饮暴食,而不是直面问题。
心理学家指出,这类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长期反复连接的结果。一个动作由某个想法触发,久而久之便变成了习惯,最终影响你的人生。除非你主动做出改变,否则这种习惯会长期固化下来。
改善自律的日常习惯
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就是每天坚持的习惯。真正的成功人士每天都会重复做相同的事,遵循固定的作息,持续提升自己的身心灵状态。以下是一些你可以逐步加入生活、帮助提升自律的好习惯:
你的清晨仪式
早晨的安排,决定了你一天的节奏。你是否经常赖床、反复按掉闹钟,等起床后才发现已经来不及晨跑,早餐也只好在快餐店随便买点?这样的一天,思维容易陷入负面循环:“既然早餐已经吃了麦当劳,中午干脆再来塔可钟吧。反正已经这么不健康了,下班也别去健身房了,回家追剧算了,明天再说。”
坏习惯通常是从清晨开始养成的。当你能够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吃一顿健康早餐,整个人就会充满正能量,接下来一整天也会做出更健康、积极的选择。你无需安排过于复杂的清晨仪式,但几乎所有成功人士在工作日开始前,都会做这几件事:
- 奥巴马早上7点起床,锻炼45分钟,吃完早餐后再开始工作。
- 比尔·盖茨凌晨4点起床,一边在跑步机上看学习型DVD,一边锻炼,吃完早餐后便开始一天的工作。
- 奥普拉早上6点起床,带狗散步、读积极正念语录、冥想,然后开启新的一天。
很明显,成功人士都有固定、助益人生的清晨仪式。
晚上的最后一小时
清晨决定一天状态,夜晚临睡前的一小时同样关键。
睡眠对于身体修复、心理放松、充电恢复至关重要。良好的睡前习惯有助于放松身心,为新一天做好准备。比如关闭电子设备、阅读纸质书籍,都是舒缓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的好方法。同时,确保每晚睡够至少7小时。长期睡眠不足,不但影响效率,还会损害健康。
其他成功人士坚持的日常习惯
坚持感恩
2016年,德斯滕诺和迪金斯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自律程度越高的人,感恩之心也越强。研究设置了一个电脑故障场景,由另一位“参与者”帮助解决。随后,研究者追踪这些人日常的幸福感、自控力和耐性。最后通过即时领取少量现金,或延迟领取更多现金,来测量自律水平。结果表明,越懂得感恩的人,越愿意等待延迟的、更大回报。
培养感恩感的方法:
- 学会说“谢谢”:不要把别人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哪怕是微小的事,也要真心道谢。对爱人说:“谢谢你一直这么温暖”;对孩子说:“谢谢你这么可爱”;对朋友说:“谢谢你总是那么给力”。关键是发自内心地感恩。
- 每天抽出时间写感恩清单:别被世界上的负面消息淹没,每天早晨或睡前,写下五件你心怀感激的事,并静静思考、由衷感谢。
制定每日目标
想实现远大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它拆分成每日可执行的小目标。如果你总想着“我要减掉60斤”,这个数字看上去太遥远,容易一拖再拖,最后甚至越拖越胖。但如果设定“12个月内减掉60斤”,也就是每月5斤、每周1斤多一点,目标立刻变得清晰可行。
然后,把大目标拆解成每日行动,比如:
- 每天多吃蔬菜、少摄入碳水
- 每天快走或慢跑10分钟
- 每天多喝一杯水
坚持日复一日的小习惯,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保证高质量睡眠
好睡眠是高效工作的基础。缺觉的人,情绪差、注意力低,什么事都做不好。以下几点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 午睡不超30分钟,否则晚上难入睡。
- 晚间避免咖啡和烟草,它们会刺激大脑,影响深度睡眠。
- 少吃油腻、辛辣、重口食物,以免半夜消化不良、烧心。
- 制定放松的睡前仪式:热水澡、阅读或轻松拉伸,不要在睡前进行激烈讨论或情绪化对话。
- 打造安静、舒适、无灯光干扰的环境,用遮光窗帘或眼罩进一步阻光。
保持条理有序
有条理的人,才容易自律。试问,你见过哪个高度自律的人家里乱七八糟吗?
- 效率提升:杂乱无章只会让你不断浪费时间找东西,而有序环境能让你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 压力减轻:找不到钥匙、找不到文件,都会让人崩溃。有序可以彻底避免这种情境。
- 充满活力:翻箱倒柜会耗光精力,而整洁环境会让你轻松高效,热情高涨。
- 改善形象:别人也会察觉你变得井然有序,过去那个“拖沓散漫”的标签会慢慢被“靠谱、有计划”取代。
每天早上8点前完成这两件事
研究发现,成功人士在早上8点前,都会坚持做这两件事:
1. 冥想/祷告
无论宗教信仰如何,哪怕是无神论者,许多人都会花时间冥想、静思。科学家本杰明·尼尔指出,冥想不仅能缓解疼痛、减轻压力,还能改善记忆和脑功能。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用冥想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艺术家和创作者用它进入“灵感区”。
演员汤姆·汉克斯、卡梅隆·迪亚兹、詹妮弗·安妮斯顿、克里斯汀·贝尔、作家蒂姆·费里斯、托尼·罗宾斯、歌手保罗·麦卡特尼等,都会在每天安排冥想。奥普拉·温弗瑞每天至少冥想20分钟,她说:“只有在冥想状态中,我才能产出最好的作品。”
2. 阅读
领导者都是阅读者。如果你想增加收入,必须持续学习。真正成功的人,宁愿花20美元买一本书,也不愿花这钱去看场无聊电影。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曾在访谈中表示,如果能拥有超能力,他们最想要的是“超高速阅读能力”。因为持续学习是成功的关键。有人说自己不喜欢读书、没时间读书,但如今科技如此发达,你完全可以在开车、做家务、运动时听有声书。
如果你茶几上堆满八卦杂志,它代表着你的心态。而如果你投资于能帮你达成目标的书籍,成功的概率会显著提升。
当你习惯了多年积累的坏习惯,确实很难一下子戒掉。不过,下一章将告诉你如何通过科学方法,逐步养成更好的习惯,持续提升自律力。
附:养成更好习惯的方法
海豹突击队是世界上最具自律性的人群之一。要成为一名海豹突击队员极为艰难——不仅需要经过极其严苛的训练,而且大多数士兵还没完成第一阶段就退出了。那些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深知人的意志力远比自己想象的强大。正是因为他们磨炼出了完成任务所需的心理韧性,才得以无惧任何挑战。以下是海豹突击队在训练中使用的一些策略,帮助他们突破极限:
40% 法则
一切都始于你的大脑。比如你在健身房举重,做到某个次数后,身体会告诉你“我不行了”。但40%法则认为,当你的大脑开始告诉你“我累了”的时候,其实你只发挥了自身能力的40%。剩下的60%,取决于你是否愿意相信自己还能坚持下去。
大多数人从未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因为一旦感到疼痛或疲劳,他们就准备放弃。应用40%法则,你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关键是忽略大脑中那个劝你放弃的声音,咬牙坚持。当你真心相信自己还能做更多时,就能突破痛点,进而增强自信和心理韧性。
比如:你做了10个引体向上,大脑里那个声音开始说:“太累了,做不了了。”如果你能休息几秒,再继续尝试,哪怕多做一个,你就证明了那股消极的声音是错的。就这样,休息、再做一个,可能你最终能做到20个。虽然中途慢了下来,但你超越了最初预期的数量。
相信自己是提升自律的重要因素。当你相信自己能做到更多,成功便会成为现实。自律就是耐力,当你决定继续而大脑却叫嚣着要放弃时,这种坚持会锻炼出一种任何困难都击不垮的坚韧。
**当你相信自己,大脑就是你的盟友;当你默认自己注定失败,它就会成为你最大的敌人。**下次想要放弃的时候,记得用40%法则来鼓励自己。
觉醒的例子
设想一下:你从没训练过,却决定去跑马拉松。跑着跑着,腿开始发软,喘不过气,大脑告诉你:“算了,别跑了,这主意太糟糕。”理智上,放弃或许更安全。但如果这时有人追杀你,你绝对会拼命逃跑,不管多累。这说明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极限。我们太容易妥协,胖了10斤,换个大一码的裤子,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还行”;或者做着讨厌的工作,只因工资到账了就继续忍着。
**当你不挑战自己,就永远无法发现自己的真正潜力。**那些真正自律的人,正是选择了“不普通”。为什么我们那么爱看体育比赛?除了刺激和团队精神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欣赏运动员对自身技艺的极致掌控。如果我们把看球赛、追综艺的时间,拿来磨炼自己的技能,或许人生早就大不同了。
安慰剂效应
多项研究表明,人的身体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志力。比如著名的“安慰剂效应”发现: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做了某件能提升表现的事,表现真的会变好。
2008年,《欧洲神经科学杂志》曾发布研究:告诉参与者他们服下的是含咖啡因的糖丸,结果他们在举重训练中付出了更多努力。他们坚信自己摄入了咖啡因,结果多出了更多力气和耐力,表现更佳。
科学家们认为安慰剂效应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当大脑设定了一个结果,它就会尽力促使这个结果发生。这也再次证明了信念的力量——只要你相信自己还有60%的潜能,就真的能做到。
情绪觉察法
当人处于高压状态时,大量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会涌现,激活“战斗-逃跑-僵住”反应。普通人很难控制这一过程,但海豹突击队经过专门训练,学会了在关键时刻调节自己。他们常用的一个技巧是方块呼吸法(Box Breathing):当感到压力过大或失控时,他们会专注呼吸,每次吸气、屏气、呼气各持续4秒,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心率恢复平静。
当你处于焦虑、恐惧、压力中,大脑是无法高效运作的。只有保持冷静,才能发挥出全部潜力。而方块呼吸法随时随地都能用,比如上台演讲、面试、考试前或情绪紧张时,都非常有效。
许多专家建议“管理压力”,但海豹突击队的实践证明,有时候压力是可以直接化解掉的。
10倍法则
格兰特·卡多尼(Grant Cardone)提出了**“10倍法则”**。他认为,我们应该把目标设定为当前预期的10倍,因为这样做会逼迫我们采取10倍的行动量来实现它。
10倍法则的核心是彻底重塑你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计划。你当下的生活,就是你曾经思维与行为模式的产物。如果想要摆脱局限,过上理想人生,必须敢于设定超出常规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超常的努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计划减重10斤,按照10倍法则,目标就定为100斤。虽然你并不真的需要减掉100斤,但这个目标会迫使你从根本上调整饮食、运动习惯,形成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因为,单靠少许努力就能瘦10斤,很容易反弹。而把目标定成100斤,就意味着必须全面改变日常生活。
10倍法则能最大限度激发潜力。当你相信自己能做到原本想象不到的高度,就会付诸更大行动,进而变得更自律。大多数人习惯设定低目标,避免失败后的失落感。但如果你想让人生有更多收获,就必须调高标准。
10分钟法则
人类自诩为高级智慧生物,但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却显示,人类的决策能力比黑猩猩还差。在实验中,人类和黑猩猩面对两个选择:立即拿到2个奖励,或等待6分钟拿到6个奖励。结果,黑猩猩有72%选择等待,而人类只有19%。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脑太复杂,即使明明知道正确答案,也会过度思考,找借口,欺骗自己。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冲动找出各种“合理理由”。
而10分钟法则,就是专门用来对抗这个阶段。比如:你正在减肥,突然很想吃薯片。这时,不要立刻吃,先等10分钟,看看自己是否还想吃。如果10分钟后仍然想吃,可以吃,但你可能会发现这份冲动已经过去了。
你也可以把10分钟法则用在运动、学习、写作或任何诱惑面前。比如:在跑步机上跑到想停的时候,不妨继续坚持10分钟,看是否真的撑不下去。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还能跑。
自律从来不轻松,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训练。海豹突击队如此,普通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选择更自律生活的能力,只要你愿意。不过,也有一些事物会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你的自律,我会在下一章详细讲讲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