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500市盈率突破30,进入股市必须谨慎

9月22日,美股标普500指数市盈率正式突破30倍。这个数字在资本市场中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意味着市场整体估值站上了一个危险的高度,也预示着未来长期回报率大概率会大幅收窄。

在当天交易中,标普500指数上涨32点至6696点,市盈率由29.94升至30.09,跨过了历史性关口。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突发事件——实际上,整个9月以来,标普500的估值一直在30倍附近徘徊。只是主流财经评论和券商分析师们对此讳莫如深,更倾向于引用20倍出头的“温和”市盈率。至于这些压低的算法,大多是基于“营业利润”或“未来盈利预测”,而非真实的财务报表数据。

问题在于,这两种算法本身存在明显瑕疵。所谓“营业利润口径”,往往会剔除利息、税收和其他实际支出,使得每股收益(EPS)被人为拔高,从而令市盈率看起来比真实情况低。而基于未来预测的算法则更为乐观:华尔街的盈利预期普遍偏高,甚至连分析师自己都未必相信。这样一来,估值被描绘得比实际友好得多,营造出“估值合理、行情仍有上行空间”的幻觉。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基于GAAP(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的净利润所计算出的“真实市盈率”。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标普500成份公司过去12个月的EPS为222.55美元。按照这一口径,标普500在9月初的市盈率已接近30倍,而9月22日正式突破这一水平。

从历史经验来看,30倍市盈率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区间。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标普500只有极少数时刻处在这一高度。最典型的是1998年至2002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市盈率连续10个季度高于30倍,最终泡沫破裂,市场用了七年时间才重新站上高点。除此之外,1929年大崩盘前的市盈率仅为20倍,1987年股灾前夕也不过21倍。换句话说,如今的市场估值,几乎处在历史最昂贵的水平。

市盈率高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未来回报率的显著下降。按照倒数计算,30倍市盈率对应的盈利收益率仅为3.3%。加上未来十年2.39%的预期年均通胀,投资者的名义年化回报率大约是5.7%。听上去还算可以,但问题在于,美股的核心竞争对手是美债。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15%,这意味着股票的风险溢价仅剩1.55个百分点,远低于投资者通常要求的水平。相比之下,2019年末,当时美债收益率只有1.8%、标普市盈率为24倍时,股市的风险溢价尚有2.5个百分点,明显更具吸引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未来几年市盈率只是温和回落——例如从30倍降至25倍(依然高于长期均值)——投资者的累计总回报率也将被压缩到12%左右,折合年化仅2%。在长期投资逻辑下,这几乎可以判定为“高位接盘”。

资本市场从来不是脱离现实的游戏。过去的经验反复证明:当股市飙涨、估值虚高,而国债同时提供“安全收益”时,未来的道路往往充满艰难。如今的标普500,或许正站在一个风险与狂欢并存的十字路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