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月CPI连续第三个月下降,经济面临通缩与贸易战双重压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0日发布的官方数据,中国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连续第三个月下滑,显示政府在提振受消费疲软拖累的经济方面面临挑战。作为通胀关键指标的CPI此前已于2月和3月出现回落,3月降幅同样为0.1%。彭博社调查的经济学家对此结果早有预期。
法新社指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因房地产危机、青年高失业率及中美贸易战加剧而持续承压,通缩风险加剧。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45%的关税,进一步冲击中国出口。中国国家统计局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国际因素对部分行业价格造成下行压力。
生产者价格加速下滑
国家统计局同日公布,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跌幅较3月的2.5%扩大,符合市场预期。PPI反映商品出厂成本,是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近期持续下跌意味着企业利润缩水。凯投宏观分析师黄子春和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指出,油价下跌及工业产能过剩是价格下行的主因。
出口转向东南亚,缓解贸易战冲击
尽管面临美国高关税,4月中国出口意外增长8.1%,远超预期。专家分析,这得益于贸易流向东南亚的转移,对泰国、印尼和越南的出口增长超10%,而对美出口则下降17.6%。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的张智威警告,通缩压力持续,出口可能在未来数月放缓,建议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内需。
政策宽松应对经济挑战
为支持经济复苏,中国政府本周下调关键利率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促进信贷扩张,延续去年9月以来的宽松政策。法新社分析,通缩趋势对消费者短期有利,但长期看可能导致企业收入减少、工资下降及就业压力,威胁经济增长。中国今年将通胀目标从约3%下调至约2%,但房地产低迷和高失业率仍拖累需求。
中美贸易谈判寻求突破
同日,中美在瑞士举行高层会谈,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及贸易代表格里尔讨论贸易紧张局势。这是特朗普发起关税战以来双方首次公开确认的对话。特朗普政府将对华关税提高至145%,中国则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作为反制。特朗普近日表示可能将关税降至80%,但中方要求完全取消关税。
通缩与关税加剧经济复杂性
中国物价持续低迷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但对经济构成潜在威胁。国内市场价格竞争可能因企业减少出口而加剧,而中美贸易战升级进一步复杂化经济前景。专家认为,政府需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应对通缩和外部冲击,以实现经济稳定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