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楼市深陷寒冬,百城二手房价连跌三年,二线城市“抛售潮”涌现

【多维新闻综合报道】2025年春天,本应是楼市传统的“小阳春”行情,然而在中国百座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却是一片寒意袭人。
据中指研究院5月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4月,中国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每平方米13,892元,环比下跌0.69%,同比降幅高达7.23%。至此,二手房价格已连续下跌36个月,创下近年来最长的下行周期。
一线城市难逃下行,二线城市跌势凶猛
曾经被视作“避风港”的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数据显示,4月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下跌0.48%、0.32%、0.49%和0.21%。其中,素有“楼市风向标”之称的深圳,也未能顶住压力,房价连月下滑。
相比之下,二线城市的情况更加严峻。4月份,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跌幅达到0.77%,远超一线城市的0.36%。在部分二线城市,房东降价幅度普遍达到10%至15%。房地产自媒体“伍陆聊房”5月2日撰文称,尽管今年以来,各地调控松绑政策频出,房贷利率持续下调,但依旧难挡房价普跌之势,尤其是二线城市,已出现密集抛售现象。
挂牌量激增,成交量骤降,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在南京,自3月31日全面取消限售政策以来,某大型房产中介平台单日二手房新增挂牌量激增至3000余套,较此前暴增332.5%。而在无锡,4月15日宣布取消限售后,短短三天内挂牌量飙升至7000套,创下历史新高。
挂牌量激增,购房需求却未跟上,市场随即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上海3月二手房成交量尚有2.9万套,到了4月骤降至2.2万套;杭州也从3月的1.2万套降至9000套。成交量与挂牌量的此消彼长,进一步加剧了市场观望情绪。
“现在挂出去的房子,很多价格都回到了2017年,甚至2015年的水平。”杭州一位房产中介林先生告诉记者,“不少业主扛不住贷款和家庭开支的压力,宁愿亏本卖房套现。”
国务院出手,多项救市政策密集出台
面对持续下滑的楼市,国务院近日相继出台多项救市措施,试图为市场托底。核心政策包括:
- 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通过货币化安置和新建安置房,盘活库存房源,减轻地方库存压力。
- 启动老旧小区改造专项工程,对1990年代前后建成的老旧小区实施统一改造,增加社区配套、改善环境,提升居住价值。
- 地方国资收购新房库存,部分二线城市试点由地方国企出手,以市场价或折价收购滞销商品房,作为租赁住房、安置房及人才公寓使用,缓解开发商资金链紧张。
据知情人士透露,南京、天津、沈阳等城市,已有地方国资平台与开发商洽谈大宗房源收购事宜,一些三四线城市也计划效仿。
经济疲软叠加贸易战,房市信心难振
台湾政治大学财政学系特聘教授黄智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房地产市场尚未见底,尤其空置房、烂尾楼问题严重,要恢复市场信心和供需平衡,恐怕还需数年时间。
与此同时,时事评论人士陈破空则从宏观经济层面解读了房地产持续低迷的背景。他表示:“中国经济下行,与出口贸易下滑密切相关。自4月初中美关税贸易战新一轮开打以来,国内大量工厂停产、订单减少、商品积压,导致企业裁员、工资拖欠,居民收入减少,自然影响到楼市。”
陈破空认为,尽管官方发布的楼市数据声称新房销售略有回暖,但二手房市场持续下跌的趋势才是真实的晴雨表。“房地产其实早已陷入寒冬,在内外交困之下,房价调整和限价松绑等措施都治标不治本。无论官方如何托市,都难以扭转楼市长期下行的大势。”
购房者心态转变,市场信心尚待恢复
在持续的楼市下行中,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一位不愿具名的购房者小刘坦言:“今年本来计划换房,但看到这行情,还是再等等。谁知道会不会跌到2014年的价格?”
尽管救市措施频出,市场信心依然难以短期修复。多位业内人士预测,如果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状况无法有效改善,未来数月内,中国二手房市场恐将继续承压。尤其在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行压力将尤为显著。
尾声
四月的楼市,冰冷如冬。无论是业主、购房者还是中介,从一线到三四线城市,都在这个低迷周期中艰难求生。国务院救市政策能否止跌回稳,仍需时间观察。而楼市的“春天”究竟何时到来,依旧扑朔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