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的沉浮与权力角力:中国就业困局下的权宜之计

【多维综合报告】在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从来都不仅仅是经济本身的问题,更多时候,它反映的是高层权力结构的变化和内部角力的结果。最近,北京当局突然高调重启“地摊经济”,引发舆论热议。而这项曾被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大力倡导、却遭到习近平阵营激烈抵制的民生政策,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城市烟火计划”“夜市经济”,再次被包装成官方主导的经济亮点。
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去年官方暂停公布青年失业数据,反而坐实了经济下行和就业困境的严峻现实。与此同时,受美中关税战延续、全球供应链转移和外资撤离影响,沿海制造业裁员不断,中小企业关停潮频现,成为压在民生之上的沉重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曾在2020年疫情冲击期间由李克强提出、旨在缓解基层就业压力的“地摊经济”概念再度浮出水面。据新疆当地媒体报道,昌吉市日前通过调整城市管理方式,新增460个摊位,试图以此激活夜间经济,帮助困难群体自谋生路。不少地方官媒纷纷配合宣传,将“夜市经济”“新业态消费”描绘成提振内需、改善民生的创新举措,然而熟悉内情者一眼便能看出,这无非是旧瓶装新酒。
事实上,“地摊经济”早在几年前就成为中南海权力博弈的缩影。彼时,李克强在总理任内屡次公开表态,称地摊经济代表着中国的“烟火气”,是保就业、稳民生的重要抓手。他更直言,“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必须重视基层生计,开拓低门槛就业方式。
然而,这一理念很快触动了习近平阵营的政治敏感神经。分析人士指出,习的人马将李克强对地摊经济的力推视作“另起炉灶”“争夺话语权”的信号,担心其借此扩大政治影响力。习近平本人主张以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双循环”和国企带动内需的路径,对看似“低端”“无序”的地摊经济兴趣寥寥。于是,自上而下迅速展开“撤摊、查摊、控摊”行动,官媒一边敷衍表态支持,一边反复警告“不能演变成无序摆摊”“防止城市退化”。
李克强卸任后,尤其在去年10月他突发猝死于上海——事件疑点重重,坊间盛传其“被死亡”的说法层出不穷——伴随着中共权力格局微妙调整,地摊经济的政策风向随即急转直下。曾一度参与抵制的现任总理李强,如今反而成为地摊经济的“头号推广人”,高调将其列为国务院促进消费、稳就业的重大利好政策,令外界讽刺不已。
有海外时评人士蔡慎坤评论称:“当初反对地摊经济的李强,如今亲自带头吹捧,充分说明中共政策不是基于现实考量,而是谁说了算。”
此次“地摊经济”的重启,并非出于高层的良性反思,而更像是权宜之计。美中贸易战已持续六年,特朗普时代加征的关税大部分依然存在,且拜登政府虽口头承诺“评估调整”,实则延续对中经济打压。与此同步,大批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因订单骤减、成本上升而陷入倒闭潮。大量产业工人和灵活就业群体失业,城市夜晚人流稀疏,街头经济一度萎缩至谷底。
在此背景下,重新放开地摊经济成为习近平当局缓解民生压力、避免社会不稳的权宜之策。而这场政策大转弯,实际上暴露了中国经济治理的最大弊病——缺乏制度连续性、政策随权力意志起伏,朝令夕改,致使市场信心反复受挫,社会预期异常脆弱。
面对政策剧变,网络舆论一片嘲讽。有网友直言:“一个人治国家就是这么来回折腾,缓过劲来就打压,一看不行了又扶持,鸡飞狗跳从无章法。” 还有评论讽刺道:“端着克强的剩饭,这饭已非彼饭。那个时候还有本钱去做,现在连这个本钱都没了。”
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地摊经济的复活,不过是中国治理体系权力至上、政策随意、缺乏理性规则的再一次体现。所谓“调控杠杆”,不过是权力搅动之下的搅屎棍。正如一名北京学者所言:“中国经济之所以反复陷入困境,不在于民间缺乏活力,而在于政策走不到民间去,政策本身也无定力。”
“地摊经济”再度上路,或许能短暂缓解部分就业压力,为城市夜晚增添几分烟火气,但它难以治本。更重要的是,这一政策的反复兴衰,折射出的是中共高层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与治理模式痼疾。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局,恐怕远不止于重拾摊位、点燃灯火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