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精疲力竭

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读完了前十六章,了解了如何建立自律,以及在遇到耗尽意志力的情况和障碍时,如何保持专注。但同样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狠,反而会对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本章我将谈谈精疲力竭(Burnout)是什么,如何避免它。你将学会识别症状、恢复方法,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会因为给自己施加了过大的压力,而在身体和情感上彻底崩溃。虽然从压力和精疲力竭中恢复是可能的,但预防永远胜于治疗

什么是精疲力竭?

压力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无论你是每天、每周,还是一年才经历一次,人生总会遇到压力。当你的处境变得难以承受,就很难保持清晰的头脑,或做出有效的行动。由于压力而丧失行动能力,被称作“脑冻结”,通常持续几分钟,有时几个小时。此时,只要暂时离开问题现场或短暂休息一下,就能缓解焦虑,恢复自控力。

然而,当一个人彻底精疲力竭时,恢复就非常困难了,因为此时他/她已经无法在精神上或身体上应对生活的需求。精疲力竭严重时,甚至需要寻求精神科的专业帮助。

**精疲力竭是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极度疲劳、决策能力丧失以及对生活感到绝望。**任何人都有可能经历精疲力竭——无论你是大型企业的CEO、单亲妈妈,还是兼职员工,这取决于你对自己的要求、性格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通常,经历精疲力竭的人会责怪自己不够能干,会把自己和其他处于相同环境下、却似乎应付自如的人比较,最后得出“自己有问题”的结论。高成就者尤其容易精疲力竭,因为他们乐于承担高压角色,习惯不断突破极限而不休息。这种方式短期内也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却是不可持续的

比如,当你正处于一项大项目或重要谈判的最后阶段,可能需要熬几个夜晚来确保一切就绪。这并不是问题,但如果这种工作-生活失衡变成常态,就危险了。在锻炼自律的同时,也必须学会防止过度透支自己

好消息是,精疲力竭并不会一夜之间突然降临。没有人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精疲力竭。所以,只要你时刻关注自己的身心状态,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听起来或许有点怪,但你需要为自己的自律设个“上限”。这意味着要学会对那些会让你筋疲力尽的任务说“不”,并坚持健康的作息习惯。必须保证每天至少7小时睡眠,白天多喝水,饮食均衡。也许你会觉得这些做法“浪费时间”,或“无助于达成目标”,但要记住:如果你不腾出时间保持健康,就不可能拥有高效决策和执行能力。疲劳会削弱你的意志力,而充足睡眠和营养均衡的饮食,会补充能量,提高成功的几率。


学会休息,别逼死自己

如果你让自己长期被困难的决定和无尽的任务压垮,最终必然会精疲力竭。**休息的意义不仅是让自己开心一下,更是为了“充电”,以便保持最佳状态。**就连特种部队和少林武僧也不可能一周七天全天候训练。他们明白,过度的身心压力会削弱自控力和执行力。

当你决定休息时,务必要真正放下工作,不要一边休息一边查看客户消息或工作邮件。真正的放松是让自己完全脱离外界压力。

通常来说,导致人们精疲力竭的**并不是工作量本身,而是你对这份工作的看法和认知方式。**一切都取决于选择——你选择用什么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处境。如果你讨厌自己的工作,觉得它是负担,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反过来,你也可以选择一种心态:这项任务虽然艰难,短期内会很辛苦,但长远来看,我会因此受益。

同时,要将自律应用到你的工作安排中,这有助于降低压力,并能在问题爆发前及时发现和应对。避免无意义的干扰和拖延,否则工作堆积到最后,只能在短时间内疯狂赶工,这正是导致精疲力竭的元凶。其实这种压力是“自找的”,完全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避免。

大多数人在新项目开始时都会非常兴奋和积极,这很好。但要记住,事情不可能总按计划发展,所以你需要一套合理的框架作为支撑。


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在任何项目启动之初,一定要花时间列好计划表。这样你能合理预估自己需要投入多少时间。如果拿不准,可以向比你有经验的人请教。如果还是不确定,就假设这个项目比你预计的时间多出一半。这样,如果顺利提前完成,你还多出时间去休息,或者提前准备下一个项目。如果确实需要额外时间,也不至于手忙脚乱,因为你一开始就预留好了余量。

就我个人来说,做PPT或写报告时,安排计划表非常有用。我习惯用表格记录每个任务的完成时间,这对我做周计划也很有帮助。虽然制定计划听上去是常识,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根本不做。为什么呢?原因是害怕。制定计划表意味着你要正视一个事实:这个项目确实很复杂,过程里必然会遇到挑战,可能也不会完全如你所愿。

**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你的恐惧,然后照做。**你永远不会在某天一觉醒来就突然对棘手项目充满信心。相反,只有当你开始动手做的时候,焦虑才会逐渐缓解。越早培养这个习惯,长远来看你的压力就越小。


如果我已经精疲力竭了怎么办?

我能听到你在心里说:“好吧,这些建议都不错,但我已经精疲力竭了,一想到明天还要上班就反胃。” **恢复精疲力竭的方法只有一个:休息。**让身体和大脑都放个假。就像你胳膊骨折或者得了支气管炎,都得停下来静养一样,精疲力竭同样需要时间修复。

也许你需要一到两周的彻底休息,记住:**完全康复了再重返工作岗位,而不是觉得“差不多该上班了”就匆匆回去。**如果你是打工人,告诉你的上司;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通知你的客户。现在职场都非常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大多数情况下,你都能得到理解和支持。

在恢复期间,**反思一下这段经历带来的教训。**记住,经历精疲力竭并不意味着你不适合这份工作,也不说明你是个失败者。但它清晰地告诉你,必须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当你愿意认真复盘,找出问题出在哪儿,哪些地方本该更好应对,它就能为你后续的积极改变打下坚实基础。

回忆一下自己刚开始出现精疲力竭征兆的时间点,列出一些能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的对策。比如,上次是因为同事休假,你接手了他所有的工作,这时你本可以说“不”,告诉对方自己也很忙,没法再接更多任务。

在保护好心理健康与挑战自我极限之间找到平衡,是一门技巧,需要时间慢慢练习和完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 Newsphere by AF the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