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告别超高层住宅了吗

超高层住宅时代谢幕?——从“限高80米”说起
通讯员 / 多维新闻
5月1日起,《住宅项目规范》正式施行,这份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标准,被业内人士称作“把散落在各类文件中的强制性规范统一整合到一本”的政策汇编。规范中对住宅建筑层数和高度的管控格外引人关注,尤其是“高层Ⅱ类住宅(18-26层)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的规定,被视为给超高层住宅再添一道“紧箍咒”。
不过,这并非新鲜事。事实上,“限高80米”早在2018年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就有明确规定。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城市安全治理需求,“限高”政策持续趋严。
回溯过去十多年,超高层住宅之所以迅猛发展,原因不难理解。在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开发商为了提高销售量和土地利用效率,不得不在容积率上做文章。而容积率的提升,自然伴随着建筑高度的增长。
“容积率和楼栋高度密不可分,想卖得多,就得往上堆。”房地产行业资深投资人韩毓祥坦言。而在某些地势复杂、平地有限的城市,比如重庆、武汉,高层住宅更是迫于地形所限。
此外,一些城市政府希望通过超高层建筑来打造地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助推了高楼的集中建设。深圳便是典型案例。据2025年2月数据显示,深圳在用的超高层建筑数量达到1400栋,其中290座高于200米,数量居全国首位。
住在超高层住宅,听起来光鲜,但实际体验未必尽如人意。采光、通风和远景虽佳,伴随而来的却是缺氧、头晕、风噪、消防隐患等问题。有业主抱怨,风大的日子,窗外呼啸声刺耳,难以入眠;遇到停电,爬三十几层楼梯回家成了噩梦。
消防安全尤其让人担忧。虽然国内现役云梯消防车最高可达101米,但救援效率远不及低层建筑。一名资深消防专家透露,超高层火灾救援需要更多前期准备,车辆到场后还需布置平衡系统、调试液压设备,才能展开施救。高空救援时间更长、难度更大。
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火灾频发。2024年前8个月,全国高层建筑火灾已达3.6万起,超过2023年全年总数。
事实上,随着超高层住宅的弊端暴露,多地已开始主动限制住宅建筑高度。江苏、江西、山东相继出台地方规范。江苏明确一般不得新建100米以上住宅;江西则将住宅建筑高度限定在54米以下,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也指出,住宅宜控制在54米以内。
“过去十几年,老百姓对超高层住宅开始产生反思,尤其对火灾等安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有地产行业专家表示,政府也借此次《规范》的出台,明确释放“住宅不要建太高”的信号,这与今年持续推进的“好房子”建设理念高度契合。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未来超高层住宅虽未必完全消失,但将逐步淡出。“建超高层钢筋水泥成本高,经济性差,居住体验不佳,住户电梯等待时间长,敏感人群上到高层容易头晕,还可能感受到建筑轻微摆动。”
“即便政府不限制,开发商和购房者也逐渐不愿意建、不想住了。超高层住宅的得房率低,违背了改善型住房‘住得舒适安全’的初衷。”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此次《规范》部分表述仍显模糊。例如,仅对26层以下建筑设限,但对26层以上住宅是否能建、建成是否可突破80米,并无明确规定。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坦言:“此前类似限高政策也有,但常常通过一事一议、上报审批后被突破,这次是否会重蹈覆辙,还有待观察。”
超高层住宅曾是城市化狂飙时期的象征,但如今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纸《住宅项目规范》,不仅是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向,更折射出居民居住需求的回归:舒适、安全、适度、宜居。或许,未来最好的房子,不再是“高得能看见江景”,而是“低得让家人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