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重磅解读:中国房地产20年来最大调整,三大举措化解20万亿债务危机
黄奇帆认为,房地产作为中国40多个制造业门类的重要下游,以及吸纳数千万劳动力的支柱产业,必须稳妥处理。凭借较低城市化率、庞大人口基数及政府强力调控能力,中国房地产调整虽剧烈,却有望通过改革化解风险,避免美国式次贷危机和日本式长期衰退,实现平稳着陆

在2025年1月12日举行的一场高端峰会上,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知名经济学家黄奇帆,围绕“以改革化解难题、以开放促进发展”这一主题,深入解读了最新的重要会议精神,并从经济发展的视角,聚焦改革与开放,为破解当前经济困境提出了具体路径。尤其针对房地产、地方债务与资本市场等核心领域,他分析了症结所在,并给出务实的解决方案。
以下是黄奇帆讲话的核心内容梳理,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
黄奇帆指出,中国经济眼下面临四五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
- 城乡差距依然显著。
- 地方政府债务沉重,已达65万亿元,严重制约地方财政能力。
- 资本市场长期低迷,20余年徘徊在3000点附近,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晴雨表”和资源配置功能,也未有效助力居民财富增值。
- 房地产行业陷入严重调整,结构性问题凸显。
他强调,解决上述难题,唯有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房地产调整的规模与特点
房地产成为改革破题的重点。经过2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自2021年以来,连续四年出现深度调整。若按2024年与2020年直接对比,跌幅相当可观:
- 建筑面积开工量:2020年22亿㎡,预计2024年约6亿㎡,下降超65%。
- 一手房销售面积:从18亿㎡降至5亿㎡,跌幅60%以上。
- 土地出让金收入:2020年8.7万亿,2024年预计仅3万亿,腰斩过半。
- 房价:全国平均下降约40%,部分地区更高。
- 房地产信贷融资规模:房地产相关贷款原占信贷总额45%,2024年开发贷及按揭贷款均比2020年缩减50%。
他表示,这是20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剧烈的一次调整,但并非无法承受。
与美国、日本危机的本质区别
针对市场担忧房地产危机可能引发类似美国次贷危机或日本“失落30年”的连锁反应,黄奇帆明确指出:
- 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是政府放松监管,普遍实行零首付贷款,次贷打包证券化高杠杆扩张,最终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而中国从未允许零首付,亦未将不良债务证券化,缺乏类似次贷危机的基因。
- 日本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恰逢日元剧烈升贬与金融泡沫双重冲击,且当时日本城市化率已达77%,人口城市化潜力枯竭。而中国目前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48%,未来仍有30个百分点增长空间,具备化解库存和释放新增需求的基础。
五项关键化解措施
黄奇帆概括了当前政府应对房地产风险的五大主要措施:
- 政府收储去库存:国家已启动3万亿资金专项收购房地产库存,预计未来规模或扩大至6-10万亿,将20亿㎡库存部分转化为保障性住房。这既缓解开发商资金链,又化解上下游三角债。
- 城中村及老旧小区改造:投入上万亿资金,全面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改善居住条件,激活基建投资。
- 降低房企负债率:将房企平均负债率从80%-90%压降至50%,与国际水平接轨,优化行业财务结构,避免高杠杆风险。
- 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将保障房占比从目前居民住房总量的5%提升至20%-25%,通过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方式,缓解“住有所居”压力。
- 发展房地产REITs(资产证券化):将保障房租金收益证券化,发行为4%利率的债券产品,吸引居民理财资金,改善资产配置结构,拓宽房地产去化与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