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比政治暴力更值得捍卫
本文转载自X.com,作者政经吃瓜局,链接见文章底部。
Charlie Kirk的遇刺震动了美国政坛。支持者震惊,反对者错愕,全社会都在消化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暴力事件。然而,就在舆论尚未平息之际,美国国务院放出消息,表示将取消那些在网络上庆祝Kirk死亡的人的签证和绿卡。这一表态表面上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打击极端言行,但实际上,却走上了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
我们必须把两件事分开来看。刺杀Kirk,是个体的极端行为,无论从道义上还是法律上都应受到谴责和追究。但政府动用国家权力,去处罚“庆祝Kirk死亡”的言论,却是另一回事。它不是个人的暴力,而是制度层面对言论自由的打压。其危害性,远远超过一场政治刺杀。
首先,言论自由的核心意义就在于保护那些“不受欢迎的声音”。庆祝一个人的死亡,当然是冷酷、甚至令人厌恶的表现。但美国的宪政传统和第一修正案从来强调,政府无权因为你的言论“不道德”或“不合时宜”而对你进行法律或行政惩罚。否则,言论自由就成了空壳,只剩下符合主流口味的声音。换句话说,真正的考验,不在于能否容忍那些悦耳的赞歌,而在于能否容忍刺耳的嘲讽。
其次,国务院以签证和绿卡为工具来打击“言论上的冒犯”,无异于在移民群体中制造恐惧感。这不是针对具体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而是直接惩罚表达。今天因为庆祝Kirk的死亡被驱逐,明天是否可能因为讽刺总统、批评政府政策,也要失去身份?这种做法一旦开启,边界会迅速模糊,最后演变成政治审查和寒蝉效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为了迎合这种政策,部分移民社群里甚至出现了新的“政治正确”。在一些华人圈子里,突然流行起“举报庆祝刺杀者”的风潮。微信群、论坛里有人号召大家搜集截图、提供证据,积极向移民局“献礼”。表面上,这是在配合官方打击极端言论,但实质上,这种互相举报的氛围,正一步步把社群推向彼此不信任、人人自危的境地。讽刺的是,这种“举报文化”,正是很多移民原本想要逃离的高压环境,如今却在美国社会里以另一种形式被复制。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个人刺杀政治人物,是对社会秩序的局部威胁;但国家机器公然限制言论,则是对制度根基的动摇。美国之所以自称“自由社会”,关键就在于任何人都有权表达观点,无论多么极端或不受欢迎。而当政府开始利用身份和签证来惩罚舆论,就等于把移民群体当作“二等公民”,他们的言论自由被有条件化,被当作“可以随时收回的特权”。这不仅是对移民的不公,更是对整个社会自由精神的背叛。
有人可能会反驳:庆祝刺杀是“助长暴力”,必须严惩。问题在于,言论与行为必须区分开来。只要没有直接煽动暴力、没有具体的犯罪行为,再冷血的表达也应受到保护。否则,以“助长暴力”为由来封杀言论,几乎可以无限扩展——批评某个政客是不是在“助长仇恨”?讽刺某个政策是不是在“煽动敌意”?到最后,任何不合官方立场的声音都可能被打成“危险言论”。
从这个角度看,刺杀Kirk的确是一场严重的事件,但更深远、更制度性的危险,其实来自政府对言论自由的打压。暴力袭击可能会摧毁一个人的生命,但政府越权限制言论自由,却会逐步侵蚀整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
一个健康的自由社会,必须能够容忍那些令人不快的言论。如果连“庆祝某人之死”都不能表达,而要以签证、绿卡为代价,那意味着政府正在把道德审判转化为政治处罚。这样的社会,离真正的自由只会越来越远。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自由往往不是在剧烈的暴力事件中消失,而是在“为了安全”或“为了秩序”的借口下逐步被侵蚀。Charlie Kirk的刺杀是悲剧,但国务院的决定却可能成为更大的悲剧的开始。
